3月26日,在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青海油田扎哈泉致密油勘探项目喜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截至今年3月底,经过3年多的滚动勘探,青海油田扎哈泉致密油探区勘探面积净增了27倍,成为中国石油第四大致密油区块。目前,扎哈泉致密油已经进入规模开发阶段。青海油田致密油
勘探开发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突破,是解放思想、重视科研和技术创新集成的结果。
资源接替不足
出路在哪里?
柴达木盆地
油气勘探领域广,高原
地质构造异常复杂,是公认的世界上地质较复杂的含油气盆地,一些世界级的勘探难题制约着青海油田的发展,原油产量占中国石油股份公司的份额不足2%。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已开采40多年的青海油田,由于没有新的探明储量接替,年产量在100万吨左右徘徊,且老油区稳产难度越来越大。
地质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柴达木盆地石油探明率不足27%,天然气探明率也仅为15%。油气资源探明率低,既是青海油田亟须破解的难题,又是青海油田发展的优势。
为了解决储量上的不足,青海油田提出“向转变思想观念要资源,向科技攻关要油气”的思路,实施“储量增长高峰期工程”。
油田地质工作者经过精细勘探,发现在盆地西南地区具备了构造岩性
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发育有扎哈泉和英雄岭两个大的生油凹陷,育有两套有效生油岩,同时还拥有3个古斜坡和6个辫状河三角洲, 油源和圈闭条件优越,是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最有利的地区。
但是,地下有多少油?埋藏有多深?
储层结构是什么?如何开采……这一系列问题都因青海油田对致密油的研究起步晚、技术储备不足被搁置。
别人因地下无油而发愁,可青海油田更愁的是守着“聚宝盆”开采不出。面对着今后的接替能源致密油,青海油田该何去何从?
科研攻关
突破致密油开发瓶颈
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负责人说:“柴达木盆地的致密油勘探开发面临着咸化湖盆环境下致密油成藏特征不清、岩性组分复杂,缺乏可借鉴的资源评价方法体系,缺乏有效的储层评价及研究手段,储层预测无法定量砂体刻画和缺少致密油储层改造关键技术的五大技术难关。这是制约青海油田致密油勘探开发的瓶颈。”
勘探开发的难题就是科研攻关的课题和方向。几年来,青海油田与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主体研究单位和协作单位,集聚国内10多名院士,联合开展了“柴达木盆地建设千万吨油气田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一、二期工程。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合作、科研攻关,多管齐下补技术短板。
一期工程形成了源外成藏等新理论和叠前成像等系列新技术,扭转了勘探被动局面,探井成功率由33%提高到46%,油气发现成本每桶降低了2.3美元,推动形成了新一轮储量增长高峰。二期工程形成1项理论、2项配套技术、25项技术专利、17项技术规范和标准,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复杂山地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配套技术、侏罗系天然气资源再认识关键技术和国内领先的复杂基岩储层气藏评价配套技术的三大技术成果。
在致密油勘探方面,青海油田经过技术攻关,形成了一整套柴达木致密储层评价方法、致密油层判识标准、致密储层改造工艺技术等5项重要认识和成果,一举完成了致密油勘探开发从技不如人到技术领先的跨越。
规模开发
从储量优势向产量优势转变
只有将储量变为产量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因此,在落实储量的基础上,青海油田又加大了致密油规模开发的技术攻关力度,实现了从储量优势向产量优势的转变。
油田集合科研力量,实施了酸预处理、大排量施工、小粒径支撑剂加砂、油管浅下等
压裂工艺攻关试验,形成多支撑剂段塞、组合支撑剂技术、优化破胶技术、高前置液等七项配套工艺,实现了油藏规模快速落实、甩开预探展现大场面、试采效益突出的三大开发成果。
经过3年的滚动勘探和技术准备,2015年青海油田在扎哈泉部署了9.5万吨产能的建设任务,计划新钻油井52口、水井18口,钻井总进尺23万米,柴达木致密油转入规模开发阶段。届时,扎哈泉区块每年将达到10万吨的原油生产能力,为青海油田千万吨高原油气田建设注入新活力。
青海油田公司总经理付锁堂说:“进行油气勘探开发,思想解放是前提,技术进步是基础。近年来,青海油田依靠科技进步,指导发现了4个亿吨级油气田,年产油气当量已接近8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