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普光气田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否有效解决气田发展“瓶颈”?我们可以从近年气田取得的技术成果中得到答案——
今年是普光气田安全高负荷平稳运行的第一年。目前,随着生产负荷的不断提高,影响气田提负荷及保持高负荷安全平稳运行的“瓶颈”问题逐渐暴露。面对这些困难,通过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技术素质,大力开展科技创新,能否有效解决“瓶颈”问题,达到气田应有的产量和产能,实现气田高负荷安全平稳运行的目标呢?
对于这一问题,普光分公司天然气技术管理部副主任张庆生说:“这些问题的出现是气田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这犹如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子会发烧感冒一样。现在,通过开展科技攻关,这些影响气田长期有效发展的技术“瓶颈”已经或者正在得到解决。”
在气田采气集输方面,自普光气田主体全面投产以来,因井筒堵塞、井筒复杂情况以及边水影响,气田主体先后出现8口开发井不能正常投产,这成为制约气田调产量、提负荷的关键问题。
为解决普光气田部分井出现的井筒堵塞问题,自2010年11月25日开始,普光分公司对普106-2H井、普203-1井和普102-3井实施了解堵作业。科研人员通过认真分析问题症结,积极论证作业方案可行性,并查阅大量技术资料,最终确定了实施连续油管作业和热水诱喷作业两种方法。经过现场作业,3口井均恢复了应有产能。3口井的成功解堵,不仅为今后气田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类似问题提供了技术保障,而且增强了气田自身技术力量,锻炼了人才队伍。另外,普光分公司在普201井应用震击修套技术,攻克了普光气田修套井段最长、变形直径最小的施工难题,仅用7天时间就完成了套管整形施工,使该井成为普光气田第一口修套并投产试气成功井。
张庆生说,目前,普光气田主体有6口严重套变井已作业成功,剩余普204-2H井和普304-3井的作业方案正在论证,这两口井有望在大湾区块投产后实施作业。
净化厂作为国内首个百亿立方米特大型高含硫天然气净化企业,与国内外其他高含硫化氢、二氧化碳的天然气净化厂相比,具有处理规模大、硫化氢及有机硫含量高、酸性组分分压高等特点。净化厂应用的许多新技术、新工艺均为国内首次应用,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近期,净化装置在负荷标定后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隐患,影响到气田正常的生产运行。比如,硫黄尾气加氢反应器出口冷却器管板泄漏、克劳斯炉外壁超温等问题。
为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普光分公司加大了科研投入,开展了多项科研攻关项目,并取得丰硕成果。目前,普光气田科研人员与华东理工大学、南化集团研究院、西南石油大学、SEI等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实验室模拟试验、中试装置试验、侧线试验和工业试验,研发出了新型配方脱硫溶剂,大大提高了应对普光气田原料气气质变化的技术能力。同时,普光分公司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消化国内外先进经验,深入研究,首次研发出新型酸性气燃烧器管理系统,形成克劳斯炉点火、联锁保护及酸性气导叶保护等系列技术,并将其在净化厂6套联合装置中成功应用。
张庆生说,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这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可以说明,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开展科技攻关,普光气田生产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所谓技术“瓶颈”将不再是“顽疾”。他介绍,按照对生产影响的大小,净化厂出现的问题被归为A、B、C三类,共10项。现在,A类问题通过科研人员和专家的论证,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案;B类和C类问题已经委托SEI等有关单位实施改造。预计今年年底,这10项影响净化厂长期安全平稳运行的技术问题将基本得到解决。
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通过几年来的自主研发、引进吸收和集成创新,普光气田已经形成了高含硫气田开发配套的8大关键技术系列,技术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研发了高抗硫套管等6项关键管材和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制订了4个专业70项技术规范;申报发明专利35项。各项研究成果在普光气田产能建设中推广应用,直接指导了开发方案优化,以及气井作业投产、集输工程建设、净化装置投产和腐蚀监测与控制等工作的顺利进行。
张庆生介绍,下一步,普光分公司将依托油田科研院所搭建科研平台,进一步明晰技术部门工作职责和管理模式,在气田逐步建立三个层次的技术管理体系。一是依靠采气厂和净化厂技术人员成立科研所,主要解决普光气田设备管理和日常操作中遇到的基础性问题;二是依靠油田科研院所解决影响气田生产运行中遇到的技术“瓶颈”,提高气田运行效率;三是依靠与国内外石油大学、科研机构合作,解决影响气田长远发展的技术“瓶颈”。届时,这一科研体系的建立必将为气田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岗位职工是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效益的直接环节。为解决普光气田职工“新兵打硬仗”的问题,在一年来的运行实践中,普光分公司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修改完善了各项操作规程和预案,并组织职工进行学习,反复演练,提高了职工处理突发和紧急问题的能力,做到了装置开得起、停得稳,故障处理安全、及时、高效。今后,普光分公司还将采取送出国门学习尖端技术、与名校合作学习前沿理论、强化岗位实践增强动手能力等方式,不断提高岗位职工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和造就适应高酸气田开发的管理、技术和操作三支队伍。
“普光气田正处于成长、发展时期,其中遇到挫折和困难在所难免。只要不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将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有效结合起来,普光气田生产运行规律一定能够被掌握,影响气田长期有效发展的技术“瓶颈”必会得到解决。”张庆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