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中国油企影响力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1-04-12  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  关注度:0]
摘要: 影响力:中国油企出海弄潮 专家评说IEA《中国石油公司海外投资驱动因素和影响分析》报告 变化 国际舆论变化之文本解读 采访对象:许勤华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

影响力:中国油企“出海弄潮”

专家评说IEA《中国石油公司海外投资驱动因素和影响分析》报告

 

变化——

国际舆论变化之文本解读

采访对象:许勤华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与环境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实习记者:万晓光

在这份IEA报告中,用“National Oil Company”的提法有别于之前国外对中国石油公司一直使用“State-Owned”的说法。这代表国际主流舆论的一个转变,是这个报告文本体现出来值得关注的一点。

以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是从这个角度对中国石油企业的对外合作动作进行大量批评,把中国石油公司的“走出去”,都视作是一种国家行为。这种批评也引起了一些西方媒体出现了类似“中国能源威胁论”、“新殖民主义”之类的指责。

如今,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去”往往是与有强大竞争力的国际石油公司合作。而在国际市场上,为了各自利益,国家都处于一种博弈的状态。

博弈,分为竞争和合作两种态势,这两种态势同时存在。区别在于是竞争高于合作,还是合作高于竞争,这取决于绝对利益还是相对利益的考虑。

如今全球国际能源格局处在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任何国家都只能获得相对利益而不能获得绝对的利益。国际政治的游戏规则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是相互依存,相对现实主义的竞争。自由制度主义的合作只是变化了的一种方式,来进行进一步的竞争,这种状态下,如果不走出去、引进来,就会存在风险。

风险——

管道多元化消散能源风险

采访对象:董秀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

记者:丁萌

根据IEA的报告,四大能源战略通道的建成,虽然使我国进口石油总量中经马六甲海峡进口的比例有所下降,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于石油需求总量的增长,未来途经马六甲海峡进口的石油总量仍会上升。

四大能源通道的建成,虽然在短期来看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能源进口依靠马六甲海峡的现状,但对于我国能源安全而言,防御风险或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增强是毫无疑问的。

能源安全的核心在于供应安全,而供应安全包括两方面:一是来源安全,二是通道安全。油气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血液,多渠道建设油气资源通道,能够减轻对于局部油气资源或运输通道的过度依赖,提高能源供应稳定以确保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谈及能源战略通道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经济意义依然是建设四大能源战略通道的首要考量因素——即使政治意义十分重要,但从根本上还是从发展经济着眼的。通过建设四大能源战略通道、减轻对马六甲海峡油气资源运输的依赖,能够实现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并且拉动沿线地区的经济。

收获——

“走出去”,更要“走上去”

采访对象:曾兴球

中国中化集团原总地质师

记者:刘宁洁

中国石油企业十多年来“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寻找油气资源,成绩斐然,令世界瞩目,这是毋庸置疑的。IEA的这份报告,以积极的态度肯定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获得了其他国际石油公司无法比拟的进展,认为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参与国际竞争的做法也是符合商业规范的,这说明国际社会对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已经逐步理解。

当前,由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增长很快,尤其是油气缺口较大,中国石油企业必须到国际市场上去寻找资源,弥补国内供应不足。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一度却引起西方不少媒体的非议。

事实证明,中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遵守国际规范,履行社会责任,与资源国真诚合作,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既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供应投资海外油气项目,又为项目所在国的经济发展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石油企业普遍受到资源国的欢迎。

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不是盲目的,是坚持“效益第一,技术领先”的原则,对每一个项目都按国际商务标准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对投资环境进行风险分析,科学决策,量力而行。中国石油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坚持“优势互补”的原则,强调大小公司平等合作,既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又虚心向有经验、有技术的合作伙伴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国际合作的实践中逐步成长壮大起来。毋庸置疑,与埃克森美孚壳牌BP雪佛龙道达尔等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较,中国石油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真正实现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程。

中国石油企业要认真总结十多年来“走出去”的经验,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国际化、市场化经营的标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加大新技术开发的力度,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更要坚定不移地“走出去” ,而且要“走进去”、“走上去”。

报告背景

2月17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了一份《中国石油公司海外投资驱动因素和影响分析》报告。报告中肯定了“中国国家石油公司”(注:报告中表述,指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在全球的投资行为,认为这些投资主要由商业利益推动,与国家意志无关,也符合其他石油进口国的利益。

这份报告的其中一位作者辛顿(Jonathan Sinton)在国际能源署担任非会员国家办公室中国合作办主任。他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的三大石油公司并非外界假设的那样,迫于政府压力在海外谋取权益油气并悉数运输回国。实际上,上述公司出于商业利益考虑,在美洲获得的大多数权益油气都是就地售卖。”

报告提出,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与多个邻国签署油气进口协议。这些海外投资项目主要受国内需求增长的驱动,也是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

报告提出,近年来,从保障中国能源需求安全出发,中国石油公司致力于修建几条跨国油气管道。这些投资不仅降低了能源交易方对于马六甲海峡的依赖,而且有利于实现本国油气进口渠道的多元化。

同时,报告指出,在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合作过程中,中国石油企业也学习了先进的管理文化和技术,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也规避了在资源国的合作风险。

这是国际上少见的肯定中国石油公司在全球投资的报告。它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国际主流舆论对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行为评价的变化。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和影响力?《国际周刊》邀请三位能源专家,从这份新颖权威的报告出发,进行多方面解读。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键字: 石油 能源 油气 管道 美孚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