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油危机和脆弱的渤海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1-07-14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关注度:0]
摘要: 罕见的溢油难题   你确定这个区域没有地震发生?面对7月7日美国康菲石油对B平台溢油事故初步认定的海底地缝渗油结论,中国石油大学海洋工程专业教授陈 思(化名)有些百思不得其解,在海洋油气田勘探中,平台倾覆,钻井过程...

罕见的溢油难题

  “你确定这个区域没有地震发生?”面对7月7日美国康菲石油对B平台溢油事故初步认定的“海底地缝渗油”结论,中国石油大学海洋工程专业教授陈 思(化名)有些百思不得其解,“在海洋油气田勘探中,平台倾覆,钻井过程施工不当,或者管道阀门松脱,都可能造成溢油。但是海床断层渗油,这还是第一次听 说。因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非常小。”
 

   当我们走进山区,可以看到山上的石头是成层的,有的地层呈水平状,有的发生了褶皱和断裂。这是由于地壳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的结果。岩石褶皱可 以形成构造,是储油气的场所。断裂则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但也可遮挡或逸散油气。油气生成后,还要经过运移才能聚集形成油藏。“一方面,当断层作为运 移通道时,油比水轻,它会从海水量多的地方跑到少的地方去,或者从地势高的位置跑到地势低的地方。所以开采海洋油田时常发现,有的地方有形成油藏的良好条 件,但是打开后发现没油,也就是俗话说的"有鸡窝,没蛋"。石油的形成有一个很长的时间,如果作为运移通道的断层往外渗,早渗完了。另一方面,当断层作为 油藏的封闭条件时,岩石层之间摩擦厉害,压得很密实,油气很难跑进去。相对应的,要想打通这个断层需要很高的压力,比如附近发生地震。陈思质疑说,要 把这么高强度的岩石压碎,人力是有限的,钻井作业不会出现这么高的压力。而且,康菲石油是该油田的作业者,参与了前期勘探和开发,应该对海底情况有所了解。
 



位于渤海的由中海油总公司和美国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蓬莱19-3油田钻井平台
 

  罕见的溢油现象最早被发现在6月4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环境监测中心的实时监测和报告记载和见证了整个过程。
 

  “晚上19点,我们发现蓬莱19-3油田B平台方向有不明原因漂浮物。我们当即要求作业方康菲中国立即对油田本身是否溢油自查。5日,电话自查 回应没发现自身溢油。”溢油污染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崔文林研究员告诉记者,“我们正好在B平台上安装了红外摄像头,但是依然没发现明显溢油。最后是通过卫星 雷达探测到小面积油膜。”
 

  6月7日,北海分局接到康菲公司报告,在B平台发现溢油点。“这个区域没有油井,也没有管道,出现溢油令人费解。于是,我们从溢油点采集了溢油 样,利用每一种石油具备不同标志物的特点,与蓬莱19-3油田B平台产油进行油指纹比对分析,确定溢油来源正是19-3油田的油藏产生。康菲石油在发现渗 漏后,立即启动应急程序,派潜水员查看原因。后经初步调查,发现是在海底离自然断层很近的地方出现油膜,原油从地下1000米处连通到海底地面溢出。6月 14日,国家海洋局召集了石油钻井、地质专家对此次溢油事故进行分析。认为蓬莱19-3油田通过注水和岩屑回注,可能增加了平台附近的地层压力,为流体连 通地层提供了能量,导致B平台海底溢油。在此期间,我们已经向康菲公司下达通知,要求排查溢油点,停止回注,减少对19-3油田底层压力,切断溢油源。”
 

  7月6日,康菲石油中国总裁司徒瑞(右)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康菲承诺对每一位员工和相关人员的健康负责,并对此事带来的一切影响深表歉意  


    “B平台这种海底溢油类型,在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中还是第一次遇到,我们的应对经验不足。”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长郭明克坦言,“不论是陆地油 田还是海上油田,向油田注水和进行岩屑回注都是很平常的做法。这次究竟为什么会造成溢油事故,具体的原因仍需要深入的分析研究。”
 

  据陈思介绍,把水注入油层以补充和保持油层压力的措施称为注水。为了弥补原油采出后所造成的地下亏空,保持或提高油层压力,实现油田高产稳产, 并获得较高的采收率,世界各国的油田普遍采取了这种注水的方式。此外,在油田钻井过程中会产生废弃的油基泥浆和含油的岩屑,为避免环境污染,将这些有害废 物注入到符合条件的地层中去的钻井废物处理方法,称为岩屑回注。
 

  “注水和岩屑回注,通常来说被认为是有利于海洋环境的采油措施。”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副司长王斌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但这一次,注水和岩屑回注作业导致了地层压力变化,这确实是对我们新的挑战。”
 

  19-3油田是目前渤海海域最大的整装油气田,康菲公司透露,海上共有7座平台进行作业,其中B平台渗漏出现在距平台650米远的海底断层处, 离海岸线直线距离130公里。“这个断层连通海床,而且非常罕见地通到深达千米的储油层,在注水作业地层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原油直接从海底渗出。”康菲方 面表示,已经专门制作了控油罩封盖漏油点,如果再出现渗漏,油膜将沿着控油罩的软管上升或通过电泵提升到海面储油装置中。
 

  6月17日,北海分局已经调集4艘海监船、两架海监飞机在B平台溢油点附近海域进行监测。上午10点半,海监船发现在距离B平台2~3公里左右 的海面有大量溢油。“按照这个距离判断,这个溢油点不是在B平台。我们当即与B平台通讯,确认溢油点来自C-20钻井时发生井涌,油机泥浆与原油混合发生 侧涌。”崔文林说,这是在C平台发现的第二个溢油点,按照康菲公司的说法,漏油在48小时内得到了控制。
 



7月5日,国家海洋局通报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公布油田漏油画面(电视截屏)
 

    与海床地缝渗油相比,井涌没那么罕见,但在石油开采中也是少见的现象。“井涌是什么概念?在钻井过程中,需要从地面或者海床上打孔连通到海底。打孔 不能干打,井筒里需要10个到100个大气压的液体把地下压力压住,井筒液体不能太高,否则进入油井会污染原油,但又不能比油层的液体小很多,否则就是欠 平衡,油会跑出来。但是地层压力不可预测,一旦出现欠平衡,地层液体往井里跑,它会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相同高度下,气体密度减小,地层压力不变,井下压 力变低,压力越小,就会发生井涌。”陈思说,“井涌是井喷的前兆。发现井涌,必须采取措施禁止恶性循环,处理不好,井台就会报废。要知道,在海洋中打一口 油井的成本比陆地上高出很多。但是关井时需要回注液体,增加压力,如果压力太大,油就废掉了。”
 

  “海洋石油勘探开采远比陆地情况更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太多,这就需要勘探开采人员对作业区域的情况必须了如指掌,也需要经验丰富的人来设计钻井。”陈思说。
 

  有石油公司内部人士表示,目前康菲石油在渤海油田的合作年限可能接近尾声,而目前国际油价又高企,外国石油公司可能会因利益驱动,不顾海底地层条件而进行加压“强采”。
 

  据公开资料显示,蓬莱19-3油田2002年底正式投产,而按照中海油在美国披露的年报,中外合作油田的标准分成合同一般是30年,这涵盖了勘 探期、开发期以及最后的投产。其中勘探大约经历7年左右的时间,开发期从中国政府批准整体开发方案到建造安装设备也要经历一段时间,此后油田才正式投产, 而投产生产期一般是15年。如此计算,自2002年底投产至今,康菲石油真正投产并开始与中海油进行产品分成大约进行了9年,所剩可能还有6年。
 

  脆弱的渤海

  单日溢油最大分布面积达到158平方公里,蓬莱19-3油田附近海域海水石油类平均浓度超过历史背景值40.5倍,最高浓度达到历史背景值的 86.4倍。溢油点附近海洋沉积物样品有油污附着,个别站点石油类含量是历史背景值的37.6倍。油田周边海域和西北部海域受影响的劣四类海水面积为 840平方公里。这是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溢油环评数据,也是渤海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当每升水中石油类含量为50微克时,这样的水属于一二类水质,四级分类水质里,劣四类是质量最差的。”崔文林说,在以往的渤海海洋质量年度公 告里,渤海也曾出现过劣四类海域,“通常是因为陆源河流,城市污水流入造成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海洋,导致海洋富营养化,相对于石油污染来说,危害低得多”。
 

  原油污染在海洋中通常会以这样的几种形式存在:一种是油膜覆盖在海面上,使海气交换减弱,因为氧气难以进入,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对海洋生 物会形成破坏;一种是原油悬浮在海体中,6月份正是鱼类产卵育幼期,原油污染会破坏籽质鱼和鱼卵;第三种是当原油沉入海底,底栖生物受损明显。“此外,石 油本身是一种致癌、致突变物质,长期存在于环境中,也是有危害的。”崔文林说,在对溢油污染进行鉴定评估时,有几个因素是必须考虑的,“一是要确定溢油影 响的范围,这其中包括影响的对象,如海水、沉积物、海洋生物,另外就是环境敏感区,比如养殖区,二是要考虑环境容量影响系统,比如渤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海 域,因为对石油污染物的承载,渤海的环境容量必然减少;另外就是生态的服务功能,比如海滨浴场,因为原油污染,服务功能不复存在。我们要根据监测结果和受 损程度做出评估”。
 

  原油污染之外,渤海还面临着康菲公司大量喷洒消油剂带来的二次污染。“作为一种分散剂,消油剂并不能彻底去除原油,它的作用是把成片的油膜分散 开,让它们以颗粒形状悬浮在海面上。消油剂本身有毒性,会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在美国已经立法禁止使用。但是在我国,法律上没有明确禁止使用。”
 

  “虽然已经监测到的劣四类海水海域面积为840平方公里,但这并不代表着这次溢油事故的影响范围就是这么大。”崔文林说,“在事故的处理过程 中,只有一部分溢油能够被回收,还有相当一部分会与海水融合或沉到海底。渤海本身特点带来的环境脆弱性,使得这次事故的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复杂化,需要我 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密切监测。”
 

  “溢油事故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就在现在,我们还有监测人员在海上采集样本,进行分析评价。我们将要对这次事件进行一个长期持续的评估,现在只是一个初步结论,等我们获取更进一步全面的结论,或者有新的结果,我们还会向社会及时公布。”王斌说。
 



中海油“蓬莱19-3油田”发生漏油事故示意图
 

  渤海蓬莱19-3油田钻井平台的漏油事件是否会导致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那样的生态灾难?对此,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长郭明克表示,此次漏油事 件的严重程度与墨西哥湾事件不是一个层级,这从封堵漏油的周期差异就能看出来。墨西哥湾事件从去年4月20日发生后,直到11月份才成功封堵。而渤海漏油 事故在15天左右的紧急处置后已经基本得到控制。
 

  郭明克说,具体来看,这两次漏油事件有四大差异。首先是水深的差异,渤海19-3平台水深27米至28米,紧急处置相对简单,潜水员就能探测漏油点;而墨西哥湾事故区域水深1500米,只能派水下机器人处置,处置的技术难度要高得多。
 

  二是漏油原因不同。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主要是自然压力巨大产生油井自喷爆炸;而渤海19-3平台是人工注水增加地层压力从而发生漏油,目前已停止注水作业,一旦地层压力减下来,漏油风险就显著降低。在事故发生后,海洋局已责成康菲石油公司关闭注水井,并打了一口减压井。
 

  三是地理位置的差异。19-3平台在渤海中部地区,属于事业勘探开发的生产作业区,远离海岸线,也没有捕鱼养殖产业,而墨西哥湾漏油区域大量分布在美国东海岸,生态影响巨大。
 

  另外第四个方面的差异则对渤海漏油事件的环境影响消除不太有利。渤海属于半封闭内海,与外部水域的交换相对较少,一旦发生同等严重的漏油事件, 比墨西哥湾那样的开阔海域影响会更大,污染不易于消散。因此,海洋局未来还将继续加强监测,并已要求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三大石油公司全面排查在渤海区 域的油气作业设施,尤其是重点排查注水作业实施,防范类似事故。

  “这样的事故在国内还是首次发生,在全球也不多见,此前只有挪威北海油田发生过类似事故,处理起来有一定的技术复杂性。”郭明克坦承。目前,康菲石油已经调集专家进行会商,尽快寻找彻底切断漏油点的封堵措施。
 

  与被损害的生态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高限额仅为20万元的违法成本。崔文林解释说:“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进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处以3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这是实施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民事索赔。”
 

  “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管理部门还将代表国家对责任方提出生态索赔的要求,这个数额我相信会远远多于20万元。”王斌说,“我国的《海 洋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在石油开采生产作业中,溢油事故的责任由作业者来承担。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独立实体,也是发生此次溢 油事故的蓬莱19-3油田的作业者,应该承担溢油事故的法律责任。”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