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南海海域藏有600~700油当量的可燃冰,被誉为21世纪最具商业开发前景的战略能源,是石油天然气的最佳替代品。南海可燃冰有望明年开钻,初步估计可供全国用130年。可燃冰用途广泛,人们可以用它来开车、发电,也可用于化工领域。
可燃冰能量非凡
可燃冰的学术名称是天然气水合物,因其像一个“笼子”把气体包裹在里面,形状酷似冰,颜色通常为白色,所以俗称可燃冰。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教授侯读杰告诉《民营经济报》记者,可燃冰不只有白色这一种颜色,也有彩色的,如黄色和橙色。有专家在墨西哥湾海底发现黄色和橙色的可燃冰,大西洋(600558,股吧)海底也有灰色的。据分析推测,导致可燃冰颜色不一的原因,跟细菌和矿物质造成有关。
侯读杰表示,可燃冰的形成需具备一定条件,可燃冰只有在低温2.5℃~25℃之间,高压1~9Mpa的情况下才能够形成,南海具备这个条件。
侯读杰指出,我国局部冻土带也具备可燃冰的形成条件,但可燃冰的数量没有南海大。
可燃冰“笼子”的大小不一,导致它的学名结构也不一样,国际上分为三种结构:型、型、H型。“笼子”小的时候,叫型结构,只能装碳氢化合物,如甲烷和乙烷;“笼子”大点,叫型结构,可装丙烷和异丁烷;再大些的“笼子”叫H型结构,可装更大的烃类,一般以型为主体。
侯读杰表示,水合物资源量非常巨大,如果把1m3水合物换算到标准能压条件下,能释放出164m3的甲烷加0.8m3的水,所以它的开发应用价值潜力十分巨大。
南海可燃冰资源大
2007年5月1日凌晨,中国在南海北部的首次采样成功,证实了中国南海北部蕴藏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标志着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水平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侯读杰称,南海水深大于300米的陆坡有93万平方公里,面积巨大,有关学者曾经估算,南海可燃冰资源量大概在600-700亿吨的油当量。他还表示,造成南海可燃冰资源量大的原因在于:南海经过好几次大规模海底构造扩张,海底一扩张,便把大量的陆源物质通过河流输送到海洋,构成了一个有利的沉积条件。加上南海许多大中型沉积盆地和隆起区,沉积速度大,有机物含量丰富,为可燃冰的形成创作了有力条件。
侯读杰介绍,对南海另一个资源量的估算,1992年左藤干夫曾公开发表文章称,发现海域存有这种可燃冰,且占海域的20%~25%。
“南海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大于50米的陆坡面积大约是81万平方公里,如果按照上述可燃冰占比25%来计算,就有20万平方公里的可燃冰。”侯读杰表示,无论是从可燃冰的形成条件,还是现在采集的样品来看,都证实南海海域储有非常丰富的可燃冰资源。
侯读杰指出,因为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烃类,作为洁净能源和重要化工原料,天然气的应用领域,可燃冰都可完全应用,完全可以替代石油,在可燃冰资源开发应用取得突破以后,它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前途。
开采困难且具风险
侯读杰表示,虽然南海可燃冰资源丰富,但是开发成本和技术难度也很高。“现在可燃冰还没有实现商业性的开发。”
据侯读杰介绍,可燃冰的开采有三种技术,一是,通过热激发技术如电磁加热法,对天然气水合物进行加热,提高它的温度,让天然气水合物分解。“这种方法有个缺点,就是加热时需要的热量很大,气体分解后不太好收集”;二是,通过把压力降低让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三是,加入化学抑制剂,如盐水、甲醇、乙醇、乙二醇、丙三醇等,改变它的平衡条件,使它分解,“方法简单,费用却很昂贵,所以也不太适合,”侯读杰表示。
“现在国外是通过降压和热激发的联合应用进行可燃冰的开采,目前还处于探索性阶段,商业的开发还没有完全实现。”侯读杰说,国外通过打一些井,把天然水合物的气藏通过钻井实现地球物理检测,看它气藏的分布,然后进行一些探索性应用,其商业开发也只处于这样一个阶段。
据了解,可燃冰被封闭在海底的低温高压环境中,采掘时,一旦甲烷气体喷出而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话,后果不堪设想。为防止此类事故发生,有必要事先对海底的地质条件进行缜密调查,并谨慎确定采掘地点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