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已经两年。然而,全球经济发展状况表明,这场危机远未结束,其对全球油市的影响更不可小觑。
从各主要经济体这两年的经济走势来看,各国政府这几年来进行的救市努力除了让问题更加复杂之外,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当前需要对危机的根源进行深入分析,而不是简单依靠短期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来掩盖问题。
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的来历非常深远。30年前的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及冷战结束后东欧经济的转型,使得全球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OECD国家全体国民开始享受这一场物质极大丰富、价格及其低廉的盛宴,
欧佩克、俄罗斯、澳大利亚这类资源类国家开始猛吞巨额美元外汇收入这一美味,而中国、印度、巴西,甚至越南等出口导向的国家也享受到了出口快速增长、外汇储备大量增加的快乐。但是,这场皆大欢喜的局面背后依靠的是美元的全球性流动过剩和美欧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全球性的经济失衡迅速累积。美国资产泡沫、欧洲巨额财政赤字、澳大利亚本币迅速升值,就是这种失衡的自然产物。
在这种背景下,当前危机实际上是一个全球性经济失衡的持续调整过程。它绝对不会很短,甚至可能持续10年左右。而从当前的经济形势,还看不到任何可能的全球性增长点。
仔细分析今年第三季度的数据就能看出问题。三季度,美国经济虽然实现了3.5%的增长,令很多人惊讶,但是这明显是临时性刺激措施所致,因为同期的失业率仍然高达9%,显示美国经济结构根本没有改善;英国失业人口增加,失业率高达8.3%,达到15年来的最高水平;西班牙第三季度失业率升至21.5%;日本三季度失业率一直保持在5.4%的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认为,欧洲的债务危机可能伤害东亚经济增长,并拖累全球经济复苏。
这一调整过程的实际目的地是,美国重新建立量入为出的财政,欧洲要把实际工资水平降下来,并改变社会过度福利化的情况,中国也要改善国内的财富与利益分配格局,把单纯的劳动者变为均享发展成果的公民。
因此,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必将有重大的变迁。但是,美元的主导货币地位和全球资源定价权地位不改变的话,这种格局不易打破。以石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贸易对改变全球经济格局有重要的作用,这是全球美元需求的基础。中国应逐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尝试在大宗商品贸易中开展人民币结算,适当时机也应建立中国的
原油期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