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2005年,中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之一的
中海油在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一役中折戟沉沙。自此之后,中美两国在能源领域就一直弥漫着不信任的氛围。近日一则消息多少会让许多人感到意外:
中石化已成为美国切萨皮克能源公司一项价值70亿美元的天然气资产的主要潜在收购者。不难发现,中石化此次出手吸取了以往中国国有石油公司海外并购时的经验和教训。所以才在美国操作本次潜在能源资产收购时非常谨慎,以防止引火烧身。
多方预测,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美国天然气价格可能仍会维持在2-4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的低价位区间。在世界很多地区的能源资产投资回报率都远高于买入美国
页岩气资产的股份。就连众多美国本土公司都在纷纷减少页岩气相关的勘探活动。为什么中石化还要在此时投资美国的页岩气行业呢?笔者认为以下诸多宏观、微观因素应足以解释中石化的最新投资意向。
首先,现在天然气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仅占4%。国际能源署(
IEA)预测,到2035年天然气在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将上升到13%。这期间,中国的天然气需求增长将占到全球天然气需求总增长量的1/4。中国的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大小将主要取决于国内页岩气的开发程度。IEA曾预测,如果中国的页岩气开发机制设计良好,到2035年中国的天然气消费大概只有20%强需要进口;如果非常规天然气开发不力,届时中国可能有一半天然气消费都需依赖进口解决。
其次,中石化投资切萨皮克的页岩气资产也会给中国带来好处。切萨皮克是美国最早专注于页岩气领域的专业能源公司之一,该公司在美国本土拥有大面积页岩气资产,还掌握了有效开发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一揽子技术解决方案。无论是水力
压裂法还是
水平井钻探技术都是中石化最渴求的。据美国能源信息署2011年4月的初步评估,中国页岩气的技术可采储量为36万亿立方米,高居世界第一。中石化自然希望把在美国得到的第一手经验应用到中国的页岩气开发中来。
虽然今年6月,中石化在重庆钻探了该公司第一口设计井深3320米的页岩气井,但是,中国国有能源公司迄今并未掌握页岩气开发的核心技术。所以,在低成本、大规模开发国内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之前,海外并购就成了中石化这类公司快速增加天然气储量的捷径。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中石化还可能会在适当的时机考虑以
LNG的方式从美国进口天然气的可能性。但这将是一个中美能源贸易领域非常复杂的政治性话题,因为自从美国页岩气革命导致的低气价成功吸引了化工行业等制造业大规模回归本土后,尝到甜头的美国天然气下游用户对天然气出口是极力反对的。美国国内的政治阻力使得美国LNG出口的前景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从企业层面上来看,虽然傅成玉执掌中石化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但中石化在海外并购方面已打上了其浓重的个人烙印。毫无疑问的是,傅成玉本人2005年领导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失败案例必定会影响他此次投资切萨皮克页岩气资产的模式,这也是为何中石化此次将仅仅收购部分权益而不是一口气吞下全部资产,但是,这种投资模式必然也会影响到中石化最感兴趣的页岩气相关开采技术的获取速度。中石化在与他当年领导过的中海油的竞赛中已经处于落后的位置,后者去年年初就已经投入35亿美元获得了切萨皮克在Niobrara和Eagle Ford页岩气资产股权各33%的权益。
对中国来说,这笔交易提供了国际政治角度上来讲的一个很好的对冲机会,因为这类交易可以将中国大量以美元计价的虚拟外汇储备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能源资产。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同2005年的那起广为流传的失败案例相比,美国国会这次出手干涉中石化收购的可能性非常低。毕竟,美国现在有不少天然气公司确实急需国外资本的注入以摆脱财务困境。
其实,中国国有能源公司投资美国页岩气资产未尝不可以成为中美两国在整个页岩气领域全方位、互利共赢合作的一个良好开端。由于美国页岩油气行业的革命性技术突破,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表明,美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已快速地由2005年的60%下降为2011年的45%。中国的对外石油依存度在2009年突破国际公认的50%警戒线仍在快速上升。美国页岩气的成功经验对中国页岩气开采必大有裨益,也将对中国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作出贡献。但两国当前的页岩气合作模式还需进一步向纵深化方向推进。
说得更透一些,中国政府需要借鉴
海上石油开发的成功模式,用国内市场来换取国外最先进的页岩气开发技术。中石化投资切萨皮克这单交易如果能成,不过是中美两国相关能源公司各取所需的市场行为,而这单交易的意义也就仅此而已。但是,如果中国政府能够将美国在能源投资领域的善意在国内页岩气市场准入方面予以投桃报李,这样一种利益捆绑的双赢合作模式才会更有意义、更加长久。归根结底,中国政府在本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如果想要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那么能源领域的国际化和市场化战略才是实现以上政策目标的不二法门。
[
复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