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中国30年来最寒冷的冬天。
《中国企业家》记者兵分两路,深入山西、陕西多个市县,近距离采访了一群民营煤矿经营者,这个群体在产业低迷期的命运,是一个时代的注脚。
过去十年,以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份为代表的中国煤炭产业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资源重组,整合大潮随后席卷全国。一大批小煤矿被关闭或被并入国有煤企,大批煤老板在这个黑金江湖被淘汰出局。
由政府主导的煤炭资源整合的一个结果是,大大提高了进入煤炭行业的门槛——最低规模从十年前的年产几万吨被提高到了年产百万吨。
这对于那些新进入者和依然想在这个市场上捞金的煤老板而言,要想得到更多,就得投入更多。于是,民间集资、民间借贷以及高利贷兴起,大笔资金涌入山西、陕西及内蒙的私营煤矿。
中国煤炭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全国90家大型煤企的利润减少了500亿元,同比下降91%,整体行业的亏损面已经达到了95%。
全国煤炭企业经营困难时,国家发改委也再一次释放信号,将继续推进行业兼并重组,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对中小型煤炭企业进行整合。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还有7000多处,总产能5.7亿吨;年产9万吨以下的有5000多处,产能3.1亿吨。这其中绝大多数为民营煤矿,而行业再次推行兼并重组也意味着,这批历经数次整合坚守至今的“煤老板”在产业寒冬中正在走向末路。
临近年关,身在太原的郑龙乡有家难回。
郑龙乡是福建省福清人,9年前随丈夫黄亦弟来到山西招标高速公路工程。招标失败后,夫妇二人杀入当时一片红火的煤炭行业,却未料从此再难抽身。
如今,郑龙乡夫妇及其他几个合作伙伴因投资煤炭生意失败早已债台高筑,至今仍欠着老家人两亿多元的高利贷。郑龙乡丈夫黄亦弟去年9月也因“非法开采”被昔阳县公安局逮捕,至今仍被囚于铁窗之内。
在整个山西,像郑龙乡这样债务缠身,春节有家难回的“煤老板”不在少数。数年前,他们在煤炭行情好的时候大举借债,不惜民间集资和借高利贷买矿挖煤,寄望借此实现财富暴涨。
但从2012年底开始,煤炭价格阴跌不止,至今已跌破成本价,煤老板手中的煤矿已然成为烫手山芋,所借高利贷却仍在利滚利。
“在山西的福清人大概有几万人吧,据我所知今年大部分都回不了家。”郑龙乡说。
福清煤老板们的遭遇是这个群体的一个缩影。
“民营(煤矿)老板肯定要消失了,只能接受,没有办法。”在陕西榆林市,乌兰色太煤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乔振杰站在空旷的矿区中央,望着眼前的煤堆说。
草莽年代
1月9日清晨,北方的隆冬寒风凛冽。煤老板陈宜先早早在太原府西街一家酒店门口等待。他计划带着我们去他的煤矿。
陈宜先的煤矿位于昔阳县三都乡。昔阳县别名乐平,毗邻河北,是山西产煤大县,其煤矿主要分布在李家庄乡、乐平镇、大寨镇、三都乡。
从太原到昔阳驱车需要两个多小时。一路上,大众途锐V8越野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陈宜先坐在副驾座位上,滔滔不绝讲述着他16年来的山西经历。
但作为个体,属于他的往事不过是产业洪流中的沧海一粟。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剧增。作为煤炭大省,1980年,国家作出了建设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决策,重金支持煤炭产业。3年之后,国家再次放宽对煤炭行业的管理政策,鼓励发展乡镇小煤矿。
1993年,国家放开了除电煤以外的其它煤种销售价格,煤炭价格开始上涨的同时,小煤窑也随之遍地开花。公开数据显示,到1997年,仅有证煤矿数量就达到10971座,更有无数私自开采的小煤窑隐藏在监管体系之外。
小煤矿私挖乱采,重复生产,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彼时,私人开采煤矿并不被允许,只能挂靠,以村集体的名义建矿。
“名义上是集体开矿,实际上则是私人投资。”山西临汾一名煤老板郑爽对本刊记者说。
郑爽正是在这个时期进入煤炭行业,他从当地村里承包下一个煤矿,按照他的话说,在2001年之前,他几乎没有赚过钱,甚至赔了不少。
公开数据显示,1996-1997年,煤炭产业投资增长率分别是13.8%和17.6%。此时也是小煤窑爆发式增长的时期。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在此背景下,山西省曾在1998年整顿过一次煤炭产业,取缔私开煤矿1453座;次年,再度关闭1565座布局不合理的煤矿,缩减生产能力4399万吨。但这次整顿并不彻底,无证开采的煤矿依然大量存在。
即便生产风险大,工作环境恶劣,但同时期产业背景下,煤矿工人的工资仍比其它职业高出不少,这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蜂拥而至。颇具戏剧命运的是,在此后的十余年时间里,早年奔涌至此的底层矿工们中,不乏少数历经九死一生的起伏,最终告别了阴冷潮湿的矿井,摇身一变成为了富甲一方的煤炭大亨。陈宜先便是其中之一。
亚洲金融风暴后,国内煤炭市场需求下降。像郑爽这样刚刚投入重金承包煤矿的煤老板却在煤矿刚要产煤时遭遇煤价大跌,损失惨重。1998-2000年间,煤炭产业的投资也大幅下降,来自中国煤炭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两年间年均下降了19.3%。
“煤炭市场是从2001年起步,2001年前所有煤矿是负债的,煤矿都是承包而来,大多不挣钱。”郑爽说。
一位熟悉山西煤炭圈的人士称,对于山西煤老板而言,2003年是一个坎,在这之前行情很差,煤矿出售几乎无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