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疯涨剧跌 金融危机蕴藏中国能源契机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08-11-11  来源:凤凰网  关注度:0]
摘要:  7月11日,石油价格达到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点;11月4日,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报63.70美元一桶。短短3个多月累计下跌57%!   油价为何从疯涨到剧跌   年初石油价格疯涨,源自人们预计美国救市能力挽狂...
  7月11日,石油价格达到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点;11月4日,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报63.70美元一桶。短短3个多月累计下跌57%!

  油价为何从疯涨到剧跌

  年初石油价格疯涨,源自人们预计“美国救市”能力挽狂澜,就此平息爆发一年多的次贷危机;再加上美国滥发美元引起全球通货膨胀,也导致原油价格上涨势如破竹。但当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后,人们才大梦初醒似地看清楚了次贷危机的真面目。当次贷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动摇了人们的信心,预期的180度大转弯加快了石油价格的暴跌。

  回到决定价格的铁律——供求关系上来。先从需求情况看,2007年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约为40亿吨。其中,美国消费量9.44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23.9%;中国3.88亿吨,占9.3%。

  另外,2007年经合组织成员国的石油需求下降了0.9%。从供应方面看,受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削减产量影响,2007年全球石油产量比2006年下降0.2%。从供求关系来看,原油供需基本平衡,但这是一种脆弱的平衡。一旦出现意外事件,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出现石油价格的波动。

  次贷危机随着雷曼兄弟公司的倒掉蔓延至实体经济,原油需求下降促成油价下跌。10月10日前的四周,美国的石油日消耗量约为1860万桶,较上年同期减少了180万桶,降幅近9%。许多分析师预计,美国明年的石油日消耗量可能再减50万桶,降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

  美国驾车一族和企业今年开始大幅减少燃料开支,其中加利福尼亚州的缩减最为明显,第二季度该州柴油销量减少了9%。此外,加州6月份的汽油销量也下滑了7.5%。类似这样的数据几乎相当于需求市场崩溃。

  另外,美国约35%的驾程都与工作相关,也就是说失业率越高,驾车活动就越少。9月份美国失业人数达到了5年来最高水平,目前6.1%的失业率无疑将上升。美国制造业也清晰地显露出严重收缩迹象。随着美国政府缩减开支,各州、市政府推迟公路建设项目,原油冶炼产物之一沥青的使用量也大幅下滑。此外,美国总统布什宣布解除在近海开采石油的禁令,也构成油价下跌的因素。还有避险意识浓厚的投资者,纷纷赎回基金给对冲基金造成了打击,促使对冲基金在不适当的时机抛售手中的石油资产,加剧了油价下跌。

  下一低位是多少?

  随着80年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继续深化,投资者们每天都在重新评估这场危机的严重程度。德意志银行首席能源分析师亚当·西敏斯基10月27日预测,原油价格可能跌至40美元/桶低位,现在可能是美国政府进入市场购买战略石油储备的时机。

  但对于未来的油价走势,分析人士存在很大分歧。一些人认为,由于全球经济前景黯淡,美元升值导致大量投机资金撤离原油市场,“疯狂”油价将逐步回归理性。但也有专家认为,近期油价的下跌无法扭转油价长期上涨的趋势,由于国际市场原油供求平衡十分脆弱,受市场投机炒作、不利天气等因素影响,油价有可能再度走高,甚至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在高位。

  但笔者认为,近一段时间油价维持高位运行的可能性非常小。以往,非经济因素在导致国际油价疯涨中起了主要作用,经济增长拉动能源需求带来的影响有限。从长远看,油价周期性波动、大规模下跌仍是可能或者是必然的。国际石油价格在今后3年左右回归到40美元左右每桶仍是可能的。

  不放弃收购机会

  对中国来说,这次金融危机是一次转变和重塑自身角色和身份的契机。“危机发生时是资源开发类行业的并购好机会。这种时候,国外政府对外资并购的排斥度降低,中国企业可借机与其所需资源型产品的公司签订长期价格合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说。

  另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月27日至29日对俄罗斯进行访问,并签订了250亿美元援助换3亿吨石油的协议。

  近日,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表示,要借金融危机之机,研究收购海外能源资产。他说,正在研究国际资源市场以及资本市场上一些能源企业的经营状况,如果存在收购的可能性,将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机会。

  李志传(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博士生)苑基荣(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博士生)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键字: 油价 中国能源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